百年匠心永流传 三江水畔酱香飘

  

风行三和品牌创立于1846年道光年间,前身是三和酱园,是三水不折不扣的“百年老字号”。

/图片均由佛山日报记者王澍摄

在三水风行三和食品有限公司的晒场内,发酵车间主管陈志雄正在逐缸检查酱油的发酵情况。

 

 

在三水风行三和食品有限公司使用上个世纪70年代的陶制大缸。

  文/佛山日报记者钟玲玉

  “我从小就是闻着酱香长大的,也要把这份酱香传承下去。”在西南抽油传承人龙志麟看来,西南抽油是三水人集体智慧的结晶,它不仅仅是一种技艺,更是三水人的一份集体记忆。

  西南抽油始于1846年,创自广东风行三和食品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风行三和”),至今已有175年历史,是三水传统酱油味道的代表。2018年,西南抽油列为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  如今,风行三和还保留着西南抽油的传统制作工艺,在传承中与时俱进,采用新设备满足现代市场,持续改良风味满足消费者需求,使得这家百年老字号历久弥新。

  偶然酿“金汁” 酱香飘四海

  关于西南酱油,有个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。相传,明末清初,西南有一对乞丐夫妇,从外乡流浪到西南乞食。行乞时,他们随身携带一个破瓦坛子,将吃剩的黄豆、米饭倒在里面,留着日后充饥。

  有一回,因行乞顺利,他们几天没动过坛子里的食物,打开查看时,发现食物表面长出了一层乳白色的绒毛。夫妇俩不舍得把食物倒掉,便将坛子放在阳光下曝晒,希望把食物晒干后食用。

  几天后,坛子里飘出阵阵香味,他们发现食物不但没晒干,还淌着一层金黄色汁水,蘸取试吃,竟鲜味可口。夫妇便把汁水倒出与行乞人一同分享,这一发现很快传遍大街小巷。西南人称这汁水为“抽油”。

 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、优质水源,三水民间制作食品饮料的小作坊层出不穷,销量也不断扩大。据悉,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,西南就有三和、三兴、万兴、巨隆等酱油小厂生产西南抽油。其中,尤以“三和”抽油的名号最响,与李合兴五香豆腐干、西南杏仁饼同称为“西南三妙”。

  20世纪初,西南抽油以其天然品质、纯和口感而驰誉广东省、港澳和东南亚地区,成为旅居人返乡回程必备礼品。到20世纪90年代,风行牌三和酱油继续远销美国、加拿大和中东地区,市场不断扩大。

  前日,记者踏进风行三和,一阵浓郁的酱香扑面而来,晒场上林立着有不少大型树脂储罐、传统小陶缸等酱油晒罐。小陶缸内,成团的黑褐色酱料在阳光下发酵着,竹篓分隔开的酱油滤出抽油区,正不时冒着泡沫。在这里,仍保留着西南抽油的传统制作工艺。

  匠心巧酿制 决心承技艺

  传统西南抽油原料以黄豆、面粉、种曲、盐水为原料,自然日晒夜露酿制。

  精选黄豆并浸泡3小时、蒸熟再冷却后,加入面粉、种曲搅拌均匀,待种曲发酵48小时,由白色转为黄绿色,把曲料投进晒缸、加入盐水,并将结块的曲料捏散,使其能充分吸收盐水。

  “曲料也需要‘呼吸’。”风行三和发酵车间主管陈志雄说,天然酿晒过程中,还需不时将滤出的酱油抽出,淋到料层表面,使曲料保持一定湿润、并将空气送进曲料内部,促进其发酵。日晒夜露90天左右,酱料滤出色泽红润的生油,生油经灭菌、调味、包装后,酱香浓郁的西南抽油便进入千家万户的餐桌。

  西南抽油的最大亮点在于其浓郁的酱香,酱香的关键在于黄豆选种、材料配比以及光照情况。

  风行三和副总经理张嘉华介绍,西南抽油的三大原料中,黄豆要选择蛋白质含量高、颗粒饱满的种子,转化的氨基酸更高,酱油味道更鲜;面粉发酵转化成糖,为酱油增添甜味;盐水能够抑制杂菌生长,也是酱油咸味的来源,三者的精妙配比,再加上充足的天然光照发酵,酿就了西南抽油的浓郁酱香。

  三水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,也是造就西南抽油好风味的重要因素。三水位于华南地区,气候温暖湿润、日照时间充足,适合菌种生长;三江汇流之处,为三水送来优质水源,具备抽油酿造的天时地利。

  小时候,龙志麟就住在西南酱油厂隔壁,他闻着酱香出生,在晒缸旁玩耍、成长。他回忆,儿时三水有不少居民都会自制酱油,由于生活条件比较艰苦,一碗热气腾腾的米饭,浇上传统酿造的酱油,再拌上一块猪油膏,就是几代三水人最美味佳肴之一。

  “这股酱香是三水人的集体记忆。”龙志麟说,如今再想起,还是忍不住被那股香味牵动味蕾,也更坚定了他想要传承这份工艺的决心。

  集智促改革 新旧共前行

  一直以来,三水不少人都会自制酱油,邻居间会互相分享品尝、互相借鉴改进酱油风味的方法。一段时期,酱油是三水的土特产,制作酱油也成为一种民俗。慢慢地,越来越多酱油小作坊开设,再后来,小作坊合伙组成了大型酱油公司,这是不少本土酱油企业的起家过程。

  在不断地交流融合中,西南抽油的技艺更加成熟,风味也更加独特。

  儿时闻酱香,大时传酱艺。1993年,龙志麟“临危受命”,接任当时的三水县食品厂负责人。接任前,由于酱油产值较低,厂里迫于无奈,打算放弃生产西南抽油,集中力量生产产值更高的饮料产品。

  龙志麟不忍心断了这股浓郁的酱香,便主动学习西南抽油制作,决心重振这一产品。他每天泡在车间,找前辈工人学习各项工艺,并经常去其他酱油厂参观学习,与同行共同探讨,思考如何提升酱油风味、完善制作工艺、提高生产效率等。

  “这是三水人共同智慧的结晶。”龙志麟说,西南抽油能在三水传承百年,“人和”因素是最关键、也最容易被忽略的因素之一。

  几年时间,龙志麟对西南抽油的制造工艺、生产流程、人员管理、品质控制、产品包装等进行了改革,保留了传统工艺中精华的部分,并引入现代化生产设备、适应现代人口味变化,进行酱油风味改良。

  到1999年,西南抽油的产值比1993年翻了两番,销售渠道也拓宽了。2018年,西南抽油列入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如今,自制酱油的人少了,但风行三和的西南抽油走过百余年历史,产值还在稳步增长。

  龙志麟说,要传承一项技艺,不能固步自封,要守正创新。机械化生产能保证产品卫生安全、提高生产效率;技术性工人根据经验,灵活调节原料配比、控制发酵技艺,也能让产品更具风味,两者相辅相成,相得益彰。

  风行三和的很多陶缸上,都标注有生产日期,大多产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。它们见证着一代代制油人,也与岁月一起,酿造着一缸缸抽油,飘着一股股酱香。

  “我一定要把西南抽油传承下去。”龙志麟看着百年酱缸说。每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,都是一份厚重的历史积淀,也是无数人对传统文化和地域情怀的坚守。

  人物对话

  1 您认为三水西南抽油为什么能够传承百年呢?

  龙志麟:我认为三水具备西南抽油酿造的天时、地利、人和三个因素。三水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,地处华南地区,气候温暖湿润、日照时间充足,适合菌种生长;位于三江汇流之地,坐拥大量优质水源。同时,三水有食品饮料制造的广泛民间基础,不少居民都会自主研发制作食品饮料,且乐于分享借鉴。民间智慧也是西南抽油能不断更新流传的关键因素。

  2 您为什么想把西南抽油一直传承下去?

  龙志麟:对于我和很多代三水人而言,西南抽油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酱油,更是三水人的一份集体记忆。我至今都记得我小时候闻到的那股酱油香、酱油加猪油膏拌饭的美味、以及其他制油前辈的经验积累和传授,我也要把这份技艺继续传承、发扬下去,这已经变成了我的一份责任。

  3 您是怎样传承和发展西南抽油的呢?

  龙志麟:传承一项技艺,不能固步不前,要守正创新。风行三和保留了西南抽油传统工艺中的精华部分,也适应市场需求进行现代化改进。公司引入现代化生产设备保证产品卫生安全、提高生产效率,也结合技术性员工的酿造经验,灵活调节原料配比、控制发酵技艺,并适应现代市场需求,进行酱油风味改良,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,有利于更好地传承西南抽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