难以忘却的三水味道-佛山日报

http://www.sanshuilvyou.com/pwss/dfwh/201508/W020150811369456487763.jpg

古法酿出三水的味道

  一走进风行酱油的工厂,酱油香味扑鼻而来,走进晒场,一个个红褐色的瓦缸便吸引了人的目光,64个瓦缸上覆盖着一层滤网,盖着、刻着瓦缸的出厂日期,最早的一个是1978年制造的。瓦缸中的黄豆正在经历一场缓慢的生命蜕变。

http://www.sanshuilvyou.com/pwss/dfwh/201508/W020150811369456483020.jpg

  在酱油生产车间里,工作人员正将蒸熟的黄豆与面粉进行充分搅拌,将它们送到发酵池或者瓦罐中,并且注入盐水。接下来120天里,就是漫长的等待,黄豆与面粉缓慢发酵,霉菌发挥作用,将黄豆的蛋白质进行分解,豉香味渐渐散出。酱油就诞生了。

  古法酱油酿造讲究“小缸薄晒”,风行酱油的厂长陈华瑞说,黄豆中的微生物与阳光接触的越充分、时间越长,酿出来的酱油风味越醇厚。

  一瓶好酱油,往往等上大半年的时间,但这种等待是值得的。风行酱油从前名唤“三和酱油”,它曾经是三水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传统味道。

  风行酱油的董事长龙志麟回忆:小时候家里生活比较艰苦,一碗热气腾腾的米饭,加上古法酿造的酱油,拌上猪膏(猪油),一大碗下肚就能获得满满的幸福感。

几大酱园合并成酱油厂

  关于酱油,还有一个传奇的民间传说。

  明末清初,西南有一对乞丐夫妇,夏太和吴氏,他们偶然把吃剩的黄豆、面粉放在破罐里。几天后,这些食物长出了一层霉菌,夫妇俩不舍得丢掉,便在罐中加上食盐腌制,拿到太阳下晒,后来,罐里出现了豉香味的液体,浓香扑鼻,加入饭里美味可口。

  这一发现很快传遍大街小巷,西南人把它称之为“抽油”。尽管是传说,但是在西南的酱油行业里一直有夏太是酱油始祖的说法,并将她称为夏师傅。解放前,酱油行业每年都会举行活动和仪式,纪念她的诞辰。“西南抽油”也成了佛山的酱油始祖。

  清朝时期,三水有几十间酱油作坊,经过民国的战乱动荡,解放后只剩下五间比较大的酱园,分别是三和酱园、三兴酱园、矩隆酱园、信昌酱园、又成酱园,后来五家酱园合并成为西南酱油厂。

  如今,三水30岁以上的市民都对三和酱油印象深刻,“小时候经常拿着罐子到供销社打酱油。”风行酱油的厂长陈华瑞回忆。

  “打酱油”是近几年风靡的网络用语,实际上,“打酱油”曾经是几代人的共同记忆。以前的酱油都是散装的,商店里会有一个高高的大缸,每次有人买酱油都需要用一个长把的勺子打进酱油里,装起一满勺,再用漏斗罐进瓶子。“打”酱油由此而来。

  如今,随着瓶装酱油越来越普遍,市民不用再提着罐子去打酱油了。之所以用瓶装,是因为瓶装方便运输、远销,而且还能够进商场、超市,以前的大罐装只能是在市场或者农村的小卖部销售。

http://www.sanshuilvyou.com/pwss/dfwh/201508/W020150811369456494477.jpg

坚持用传统技艺生产酱料

  转制前,风行酱油的厂址在西南人民三路,厂址有上百年历史。

  从三和酱园到西南酱油厂,再到三水县食品厂,后来演化成广东三和食品有限公司,这里曾是三水最大的食品生产、加工基地。

  酱油发酵的时候,产生的微生物会漂浮在空中,有些还会附着在居民的窗户或者家里。小时候龙志麟家与酱油厂一墙之隔,因为黏附了很多微生物,家里的蚊帐很容易被腐蚀。

  除了酱油,那时候的食品厂还生产凉果、饮料、豆奶等,满足了孩子对零食的需求。龙志麟说,每次晒制凉果的时候,附近的孩子就会跑进晒场里偷吃,这也成为一段难以忘却的童年记忆。

  再往后的岁月里,从食品厂走出过金嗓可乐、佳乐豆奶、风行汽水,都是风靡整个三水的饮料,如今,这些产品都已退出历史的舞台,却成为一代三水人不可磨灭的共同回忆。

  上世纪九十年代,是三和酱油最辉煌的时候,那时候的产品出口香港、东南亚、日本、加拿大,是三水华侨回故乡必带的伴手礼,承载着海外三水人浓浓的家乡情谊。

http://www.sanshuilvyou.com/pwss/dfwh/201508/W020150811369456495942.jpg

  2001年,食品厂搬迁到如今的董营村大路口,并更名为佛山市三水风行食品有限公司。这里依然坚持用传统技艺生产酱料,酱油的生产周期是半年到八个月,黄豆酱的周期是三个月,连最简单的醋,也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。

  最好的三水味道,除了需要娴熟的手艺,还需要一颗安于等待的心。